环境类专业就业难吗?“双碳”战略带来哪些新机会?

2024-06-04 22:58:3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环境类专业就业难吗?“双碳”战略带来哪些新机会?“今年有一个很明显的感受,一些普通岗位的竞争压力大了。往年是本科生竞争的岗位,今年有研究生来竞争;原来是研究生竞争的一些岗位,今年有博士来竞争了。”

  又到毕业季。根据此前官方披露的数据,2024年米乐M6官网,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记者了解到,在新的经济形势和社会背景下,今年的春招呈现出一些特征。比如,毕业生找工作“求稳”心态加重;新能源行业在向环境类专业毕业生伸出橄榄枝、提供新岗位的同时,也存在以“经营问题”为由解约的现象;企业更加注重人力成本控制等。

  如何看待招聘中的这些现象?“慢就业”“缓就业”背后呈现了哪些社会心理?“双碳”背景下,环境类专业毕业生有哪些新选择?在春招的“末班车”缓缓驶过的时候,记者采访了多位高校老师、辅导员、学生以及从业者,听听他们最真实的感受和思考。

  谈起就业话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博士生汪艺涵(化名)给出了一个有点“凡尔赛”的回答,但她认为这并不“凡尔赛”。她说:“我做的是理论研究,比如气候变化的影响等。我亲戚朋友问我在学啥?我说主要是给地球‘算命’,科学一点说就是‘模拟/预测各种情景下地球未来的状态’。我觉得科研很有意思,所以就业首选是做学术,但现在青年教师好卷,国内高校有一个‘非升即走’机制,入职几年后,如果考核不通过就要离开,和程序员的35岁大关有点像。如果走不了学术,可能想走选调生。不过这几年选调生的路也不好走了,一方面报的人多,另一方面各地的岗位逐渐饱和了。去企业的话,我们的就业面比较窄,企业的研发岗位可能倾向于招聘更对口的专业人才。所以,每一个选项都很难。”

  有类似困惑的不只汪艺涵一个人。和她同一学院的另一名博士生魏健说:“进高校或者研究所的竞争非常激烈,‘僧多粥少’,只能拼成果来博一个机会。企业的话,可能更倾向于招聘环境工程、给排水、环境设计等方向的毕业生,我学的生态学则更偏向基础研究。”

  近日,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毕业生找工作的“求稳”心态在持续加重,超半数毕业生认为工作“稳定最重要”,这一比例比去年提升10个百分点。

  经常出入招聘现场的昆明理工大学2024届毕业生辅导员殷梁淘告诉记者:“据我观察,往年像安全环保岗位等基础岗位,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方的这类岗位对学生的吸引力不高。但今年的学生对待遇较好的基层岗位没有那么排斥了,即便工作环境不那么理想,接受度也高一些了。”

  毕业生“求稳”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考公、升学的占比依然居高不下。清华大学发布的《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显示,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升学,占比为80%左右。作为招聘方,北京泷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孙丽告诉记者,这两年这种现象格外明显。

  记者在对高校师生的采访中,也感受到了这样的趋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辅导员彭行介绍:“就今年的情况来看,升学是我校环境类专业毕业生生的一个主要方向,保研加考研的比例接近60%,其余的以就业为主。”

  《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应届毕业生选择“慢就业”、自由职业的比重分别从去年的18.9%、13.2%增长到今年的19.1%、13.7%。随着高校研究生持续扩招,应届毕业生在国内继续学习的比例从去年的4.9%提高到今年的6.5%。

  “慢就业”通常指应届毕业生中暂未进入就业市场的人群,包含“继续深造后就业”和“暂缓就业”等人群。根据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开展的一项针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调研,继续深造以提升能力是他们选择“慢就业”的主要原因。

  面对这种现象,殷梁淘有不同的看法。他说:“学生很迷茫,就业一碰壁,就容易选择考公或升学。我们学校这一届硕士毕业生中,我已知的考博且已‘拟录取’的数量是去年的两倍。背后的心理一是增加就业的竞争力,二是缓冲一下就业压力。但据我所知,读博的成果导向比较明显。很多企业和高校反馈,只有博士学位而没有实际成果的话,其实没有什么用。对很多学生而言,读了博就更好找工作的思想还没有转变。” 因此,“慢就业”毕业生应该有更清晰的职业目标规划和更积极的就业准备。

  随着经济下行及环保行业的周期性变革,环保企业面临诸多挑战。近年来,多家环保企业折戟环保市场,出现市值缩水、业绩下滑等问题。“瘦身、转型和增效”成为众多环保企业在升级战中选择的新打法。在这个过程中,对成本的控制显得愈加重要。而这一理念也渗透到了企业对人才的招聘中。

  《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在应届毕业生求职看重的因素中,71.2%的人将薪酬福利放在了第一位。然而现实情况可能不尽如人意。河北环境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党总支李忠君告诉记者:“目前我们环境科学系约2/3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岗位已确定,尚未就业的部分学生主要是在薪资待遇、就业地点、专业是否对口等方面有所犹豫,薪资待遇与发展空间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据记者了解,河北环境工程学院本科生对薪资的普遍期望值是起薪5000元/月左右,但按照现在的情况看,有些岗位满足不了学生的预期,有学生担心成为“月光族”。

  为了平衡就业形势和毕业生心理预期之间的“错位”,包括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在内的很多高校都提前开展了相关工作。殷梁淘告诉记者:“我们很早就对学生进行相关的介绍,让他们做好心理建设,以防有一些学生会一直‘端着’,导致错过一些机会。”

  此外,有高校老师介绍,就业方面的性别差异问题更加凸显。“今年很多企业来我们学校,直接就说想找男生。我感觉企业招聘的谨慎度高了。大环境的压力往下传导,也影响到企业对就业性别的选择。”

  5月9日,江西省新余市2024届毕业生招聘会暨江西省“百城千校万企”促就业、对接工业园区专场招聘会在新余学院举行。图源人民图片网

  作为一所财经政法类学校的辅导员,彭行告诉记者:“我们有一部分学生会到银行工作,或选择财务会计等类似岗位。这和我们学校的背景相关,我们有一些新的教育方向,如环境经济学、绿色金融等。学生反馈‘工科背景+环境相关背景+有金融知识储备’的人是金融机构较为喜欢的复合型人才。金融机构在开发一些绿色低碳金融产品时,有环境专业背景的人才参与开发会更合适。我们学院开设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金融工程’‘人工智能+会计’等双学位班,都会增加学生的竞争力。”

  一位在环保领域打拼多年的从业者告诉记者:“如果有和‘双碳’相关的岗位机会,建议毕业生去尝试一下。虽然薪资很重要,但是发展更重要。有些工作,现在你可能每月只能拿5000元,但10年以后,有可能就变成了5万元,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一些新兴业态。不久前,国家几个部委联合发布了《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那么零碳智慧园区、绿色智能建筑等领域都会产生更多的新需求。另外,和环境相关的还有一些新岗位,包括智慧水务解决方案岗、智慧能源分析师、低碳研究员以及和ESG相关的岗位等,其薪酬条件都是比较可观的。国内一些知名企业招聘的ESG岗位给员工提供3万元-6万元的月薪。据媒体统计,ESG行业平均年薪为25.3万元,月均薪资超过2万元,高于基金/证券/期货/投资行业的水平。”

  此外,我国碳排放管理员缺口依然较大。《碳中和时代》作者、资深碳排放管理员汪军介绍,这一行业前景光明,碳排放管理行业的人才需求也在暴增。但由于相关培养和培训体系还不健全,专业的碳排放管理员仍十分缺乏。

  李忠君告诉记者:“社会发展变革加快,为了实现人才供需匹配,学校在教学和实践培养也在不断更新,对接社会发展。我们也在考虑能否从环境大数据、人工智能、‘双碳’等方面对教学计划进行完善,增设相关课程。如果学生有这方面优势的话,未来就业将会增加更多选择权。”

  其实,除了和“双碳”相关的新需求外,传统的环保领域依然在不断释放利好消息。比如,停滞十余年的环保工程师注册工作于近日启动,让很多人为之欣喜。

  还有一些地方的某些工种存在紧缺问题,可以关注。比如在上海公布的2024年急需紧缺人才目录中,有“工业废水处理工”“化学检验员”等。前述老环保人说:“针对这些工种,有环境或者化工相关专业背景的人都可以参加考试,获取证书。化学实验室或者检测公司通常都有理化实验室,肯定需要理化检测人员,需要环境专业或者化学相关专业的人。新人刚进去是技术员工,做满一年就是助理工程师,五年后就可以评中级职称,十年后就可以参评高级职称。不要嫌弃这些职业,你可以先做起来,把自己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可以再考虑转行或者去相近的行业。”

  与此同时,在当前的就业背景下,也有老师呼吁:“期望国家多给一些鼓励性政策,推动自主创新、自主就业。毕业生就业应该是棋盘型的,多点布局。”谈到自主创业,博士生魏健转给记者一个他在“哔哩哔哩”平台上运营的自媒体账号。记者点开后注意到,这一账号的关注人数已经达到46.6万。他告诉记者:“说不定以后我也会开个工作室。”魏健的这一设想,让记者感觉到,在传统就业形势让人迷茫的背景下,新业态或许会带来更多可能。

搜索